“无耳洞不潮流”,为了庆祝30岁生日,王先生决定打一对,转身就钻进街边一家小店。老板快准狠,打完也没什么异常。
(相关资料图)
四个月后,一向爱健身、体质保持良好的他,因身体异常疲劳到医院就诊。
他怎么也没想到,几年来唯一的一次“见血”——打耳洞,竟让他感染上了丙肝!
一提到肝炎,人们通常会联想到乙肝,其实肝炎的种类远比我们想象得多,许多人对肝炎的了解也一知半解。
病毒性肝炎的分型
肝炎可以由病毒、细菌、真菌、立克次体(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,可引起斑疹伤寒,斑点热等传染病)、螺旋体(生物学位置上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,自然界中分布广泛,常见于水、土壤及腐败的有机物上,也会存在人体口腔或动物体内)及某些寄生虫感染多种原因引起。
病毒性肝炎是其中的一种,是由各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,包括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,这五种及其它非嗜肝病毒(除了肝病毒,自然界当中很多病毒感染都可以引起转氨酶升高,导致肝脏不断受损)等引起的肝脏病变。
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、食欲减退,恶心、呕吐、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,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。
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
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:经过粪-口途径由消化道传播 ,如食用被甲肝或戊肝病毒污染的食物(如虾、蟹、贝壳类等海产品)和水等。
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:主要通过血液传播、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。如果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或者共用注射器和针头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侵入性检查/手术器具或美容器具(如穿耳洞、纹身纹眉、割双眼皮等)、共用剃须刀或牙刷等。与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性行为等均可感染,携带病毒的孕产妇可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。
乙肝和丙肝病毒虽然对人威胁很大,但并不通过共用餐具、拥抱、握手、咳嗽、喷嚏、在公共游泳池玩耍或类似行为等渠道传播。
丁型肝炎:丁肝病毒是一种依靠乙型肝炎病毒进行复制的病毒,只有感染了乙肝才可能患上丁肝。
早预防,守住“小心肝”
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:如饭前便后勤洗手、不饮生水、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和海鲜、生吃瓜果要洗净等。
做好个人防范:如拒绝毒品、到正规医疗机构输血、使用血液制品、纹身、穿刺、口腔诊疗、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、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、正确使用安全套,避免不安全性行为等。
接种疫苗:目前可接种的疫苗有甲肝疫苗、乙肝疫苗和戊肝疫苗。
甲肝疫苗:已纳入我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,对适龄儿童给予免费接种。此外,其他有感染风险的人以及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、托幼机构工作人员、工厂、学校、养老院等集体生活人员等重点人群也应接种甲肝疫苗。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次;甲肝灭活疫苗接种2剂次,两剂间隔≥6个月。
乙肝疫苗:已纳入我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,对适龄儿童给予免费接种。此外,存在职业暴露、经皮肤黏膜和血液暴露、性暴露及其他高风险人群也推荐接种乙肝疫苗。乙肝疫苗按0、1、6个月接种3剂次。
戊肝疫苗:适用于16岁以上人群,按0、1、6个月接种3剂次。
加强检测,规范抗病毒治疗
肝脏是守护身体健康的“贴身侍卫”,负责物质代谢、解毒、防御和免疫、分泌胆汁、制造凝血因子等作用,它也是个“沉默”的器官,在病变早期往往没有痛感和明显症状。
甲肝和戊肝绝大多数是急性病毒性肝炎,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,主要是对症治疗。经及时规范保肝、降酶、退黄等治疗,多数患者半年内可完全康复。少数重症患者有肝衰竭危险,应予以重视。
乙肝容易转为慢性,尚无特效药物可完全清除乙肝病毒,但经规范的抗病毒治疗,可最大限度抑制病毒复制,延缓和减轻肝脏损害,阻止肝硬化、肝癌及其并发症发生,改善生活质量。要遵从医嘱、积极配合治疗,并坚持定期检查,以确保治疗效果。相反,任意选药、随意换药、自行停药,以及不按时复诊检查,均可能会引起病毒耐药、病情反弹或复发。
丙肝也容易转为慢性,HCV RNA阳性患者,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,需要专科医生指导用药,绝大多数患者可治愈。
从肝炎到肝癌的演变,往往经过3步,即肝炎-肝硬化-肝癌,但肝癌的发生不是一朝一夕的,病毒性肝炎也是可防可治的。
所有病毒性肝炎患者应避免酗酒、吸烟、不合理用药等加重肝脏损害的行为。病毒性肝炎患者应遵从医嘱,积极进行规范化治疗,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,切忌自行停药或轻信虚假广告,可大大减少肝硬化、肝癌等肝脏严重疾病的发生。
所以,无论是肝炎的高危人群还是出现相关临床表现者,都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进行就诊,开展相关检查,并做好长期管理,避免恶化。为了给肝脏创造健康良好的“工作环境”,记得给肝多一点呵护。
2023年7月28日是第13个“世界肝炎日”。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“坚持早预防,加强检测发现,规范抗病毒治疗”。
为进一步提升全民对肝炎防治的关注,号召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,促进早预防、早检测、早治疗等,综合措施的落实,提升公众的健康水平,努力消除肝炎的危害。